又幸福又可憐的小寶寶

帶小孩真是奇妙的感覺,透過純真的新眼光,重新去發掘世界,體驗每一個第一次。因為他是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,對世界的認識是從零開始,慢慢地可以看見東西、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、學會發出聲音講話、學表達與人溝通、建立對事物的認知,一切的一切都是全新的,除了閱讀寶寶發展的書籍去了解這些,做父母也親身體驗寶寶的每一個第一次的發現和體驗。

身在我們家的寶寶是極為幸福的,他擁有爸媽外公外婆全部的關愛,還有阿公阿嬤家所有哥哥姊姊的施捨和疼惜,兄姊們所有的玩具都傳承給他。平時照顧她的阿姨、姨嬷都是100%的關注,不分心給其他小孩兒。他快速地學會對我們信任和依賴,只要是對他好的、他想要的,不管是好吃的、好玩的、幫助他得到安全感好舒眠、滿足他好奇心探索認知,爸爸媽媽都馬上去添購,就算自己來不及吃飯,也要在第一時間拿給他。

小嗝在很小的時候,就學會用念力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。在餐桌上,他如果想要吃一個東西,他只要看著那樣東西,阿姨就透過眼神得到訊息,馬上拿給他吃,他想摸一個東西,只要手往那個方向伸、眼睛看準,媽媽就會拿下來到他面前,讓他把玩一番。通常媽媽的理解力還不錯,如果使個眼神還不夠,只要再嗯嗯兩下,提醒媽媽,媽媽很快就會發現他的意思,幫助他完成心願。因此,七八個月大的小娃兒,被爸爸笑稱為「神明」,因為神明的旨意只需意會不必言傳,人們就會照著做。

但是,其實他之所以成為神明,是因為他還不會講話,就算會講話,能夠表達的語言句型都很很有限,沒辦法精確地講出他的心意,只得配合肢體動作和嗯嗯啊啊的聲音,期待大人可以從中猜出來,再配合行動。

所以,小嬰兒其實很可憐,想想看你口渴想喝東西,卻自己不會拿杯子,餓了想吃東西,可是不會控制湯匙,看書想翻頁,卻有時候好幾頁黏住分不開,有時候花了好大的力氣,書卻撕破了也沒翻過來,想要看看前面的新玩意兒是什麼,卻不知道怎麼讓自己的身體往前挪去接近那樣東西,小寶寶的世界真是充滿了挫折與挑戰!就連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,都倚靠大人協助完成。

小嗝很幸運是個很會表達的孩子,又有一個細心能幹有愛心的阿姨陪在身邊,從小就引導他表達,在他還不會講話的時候,就指著媽媽坐的公車說:「媽媽」,又指著爸爸開的汽車說:「爸爸」,指著阿姨騎的機車說:「阿姨」,又在他剛學會發ㄋ一ㄝ的音的時候,就順勢描述遊覽車為「奶奶」。難怪小嗝從小就是個車迷,看著落地窗外的十字落口紅燈變綠燈、又變紅燈,車來車往,世界一下就豐富起來!

本來媽媽想教他手語,看別人的分享,說七八個月大的孩子,還不會講話,但是可以透過簡單的動作,跟大人說他想要「喝奶奶」、「還要」…等等。沒想到孩子手拙舌頭卻轉得快,還沒學會筆畫,已經學會用講的,乾脆作罷,全力專攻言語溝通。

所以相較之下,小嗝可能沒那麼可憐,他可以透過已有的表達能力,盡量和大人溝通,而我們也都努力去了解他想要什麼?盡力去滿足他所有的需求,畢竟一歲孩子的需求還很基本,我們通常做得到。

但是漸漸發現,隨著孩子年紀漸增,當照顧者換人時,他就變可憐了。他需要適應不同人的溝通方式,他的生活作息、睡前儀式、換尿布洗屁股的動作、飯前洗手的方法,全部一下子改變,他都盡量(其實是不得不)去適應,但是他想要一些東西的時候,就更常遇到姨嬤聽不懂、看不出來、沒想到的狀況。或許也是因為年紀大一點的小孩更容易有情緒哭鬧,但是我發現我陪他的時候,他也變得更沒有耐心,很容易在指著書上的某一個人物的時候,如果我沒有馬上回應他的說法,就會很挫折,甚至就馬上趴到地上哭嚎,好像還不算是真的大哭起來,但怎麼可以那麼戲劇化!過去冷靜地「不哭不哭,好好說」,成為「不生氣!」(但提高音量後,聽起來怎麼反而有強調到生氣的感覺)。

姨嬤說,小嗝是他見過最不會哭的小孩。我總覺得如果我們及時對他的表達有所回應的話,他就不必哭,他過去是個從來不必用哭來表達的孩子,因為他早已跟我們建立默契。現在我們需要持續地跟他建立更多溝通的模式,讓世界變寬廣的他,也可以有辦法描述這個寬廣世界中的探索需求,讓我們可以盡量滿足他。

我還想帶著小嗝探索發掘好多新奇的事物,我們上游泳課,培養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感覺水的能力,我們唱歌跳舞塗鴉,讓美引領我們快樂,我還想在未來的幾年後,送他去上表演課,讓那戲劇化的情緒發洩有發揮的舞台,也透過扮演不同角色人物,學習體諒別人看世界的角度,培養與人相處的技巧。啊!那應該是多年後的事,媽媽就是這樣,不小心就為孩子想太遠了,那或許有點可憐無助,但著實地幸福無憂的孩子。

發表留言